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展开更多菜单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2020-10-31 21:10:35

报告导读:


1. 从一个新视界到一个新世界

VR行业概述

VR行业发展现状

2. 在新世界释放潜能 弯道超车

VR是平台型产品,内容将成利润主要贡献者

本土企业通过释放潜能,可实现弯道超车

实现弯道超车的具体建议

2016-2018年中国VR终端零售市场预测


内容摘要:


VR是一个“枯木逢春”的产业,如今的发展高潮可谓空前。VR发展隐忧在于因人因景的眩晕感。目前的VR产业链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已经初显雏形。VR的线上市场正在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桥段。


奥维云网(AVC)认为VR属于典型的平台型产品,VR产业的战略控制点将由硬件核心技术滑向内容,据此,奥维云网(AVC)认为本土企业进军VR产业在行业垂直应用和内容领域蕴藏较大潜能,潜能得以释放,便可实现弯道超车。奥维云网(AVC)认为,对于进入行业垂直应用领域的企业,要客观评估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选择要进入的行业,奥维云网(AVC)给出了典型垂直应用行业对企业核心能力要求的评估。对于进入VR内容领域的企业,奥维云网(AVC)主张要从释放用户潜能入手,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软硬件工具和有效运营,推动用户生产内容,使VR内容从量变开始,向质变转化。


奥维云网(AVC)认为行业将陆续在技术、垂直领域、硬件贸易、内容四个方面出现机会窗口,奥维云网(AVC)结合零售监测数据和访谈资料,给出了中国VR终端市场的零售量预测。


从一个新视界到一个新世界


VR概念


提起VR,行业定义有很多,其中典型定义之一是:VR,即virtual reality,中文名称为虚拟现实,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提及VR,不免有人会顺带提起AR,通俗地说,VR就是提供与世隔绝的,进入虚拟世界体验的软硬件系统;而AR就是将虚拟素材与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的软硬件系统。


VR概念图示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webp 1.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除了AR,产业界还创造出了诸如MR、CR等一大批类似的概念,从本质上讲,AR、MR、CR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将虚拟素材与现实世界融合,只是融合的深度、实现的功能不同而已。


由于AR被产业界普遍认为尚需5年以上时间才有机会发展到消费级产品成熟的阶段,本文将着重讲VR,与AR紧密相关的地方,将进行简单的介绍。


VR行业发展历程


VR/AR是一个“枯木逢春”的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相对低调,也迎来过一些发展的小高潮,而如今的发展高潮可谓较大。


回顾产业发展的轨迹,对VR/AR的探索与应用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美国的爱德华•林克就设计出世界上早期机械式的飞行模拟器,称为林克机。这被公认为是现代意义上人类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以这次探索为开端,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军事和航天两大存在很多需要还原却难以在现实世界还原的场景、又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和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中,人类围绕帮助人类进入虚拟世界特定场景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些领域对场景重构的刚需,也客观上渐进式地确立了VR系统发展至今的基本形态——头戴终端。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技术探索与早期应用期。


接下来的30年,用于专业领域的VR终端迎来了一次市场化探索的小高潮。


世嘉、任天堂等都曾面向消费级市场推出过VR产品。但是因为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未获得市场成功,都陆续流产了。我们把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头十年这段以VR技术的市场化探索为特点的时间称之为市场孕育期。


从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至今,往后预计再推十年,我们称之为市场启动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由于各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厂商得以以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大批量推出消费级VR产品。其中,借助手机技术实现VR体验的移动VR产品大批量投放市场,对早期的消费者进行概念普及和需求培育。


VR行业发展历程一览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2.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VR特征


如今的VR,产业界普遍认为具有三项特征,即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或者是构想性。


VR体验与产品特征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3.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为了保证系统体验方面的上述三个特征,对应的头盔产品一般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硬件方面:一般特征有封闭式头盔设计、高性能元器件、高分辨率的显示器;

其次,交互方面:运用了位置追踪、传感技术、图像识别等技术;

再次,内容方面:具有全景、高分辨率的特征,此外,可交互性也是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对于游戏。


VR产品形态


VR的产品形态,目前普遍认为包括盒子+手机式的移动VR,代表品牌有谷歌CARDBOARD、三星GEAR、暴风魔镜等;PC+VR式的PCVR,典型代表是国际三巨头的产品:FACEBOOK的OCULUSRIFT、SONY的PS VR、HTC的HTC VIVE;VR一体机,典型代表是大朋VR一体机、IDEALENS二代等。


VR产品形态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4.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业内对于产品形态的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比如小鸟看看推出了“分体式一体机”概念,把计算平台随身携带,与头盔分开。谨慎起见,我们暂时把这些在产品形态上的新探索独立成一类。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上述前三类产品。


VR技术实现


为进一步区分VR/AR技术的不同,接下来将分别对VR和AR的技术实现进行介绍。


一个完整的VR系统主要由显示器、计算与存储、交互设备组成。用户通过显示器来观看存放在计算与存储单元的内容,通过交互系统与之交互。


VR/AR技术实现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5.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不同的产品类型,上述三个职能的承担实体有所不同。比如:显示器,移动VR多凭借盒子上的透镜与手机屏幕配合,来起到显示器的作用;VR一体机和PC VR的显示器多集成在了头盔上,也是包括透镜和屏幕;计算与存储,移动VR是手机承担,一体机则集成在了头盔上,而PC VR是PC承担,未来不排除由云端存储与计算中心承担;交互方面,移动VR多借助手机集成的传感器配合外设遥控器实现,也有部分产品在头盔上配备传感器。其它两类对遥控器等其它专业交互设备依赖度很高,且多在头盔上设置位置追踪等设备来辅助交互。


AR系统的技术实现要比VR复杂得多。简单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把现实世界的景象拍摄下来输入计算与存储中心,与基于用户指令调用的虚拟元素相融合,再一并输出,显示给用户;另外一种则是把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看到的现实世界是摄像头拍摄处理过的,而后者看到的是叠加了虚拟元素后隔着镜片的真实世界。


VR技术难点


VR产业发展的隐忧在于因人因景的眩晕感。长时间佩戴头盔导致眩晕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眩晕的程度与个体差异和设备、内容等均有关。


眩晕感发生机制示意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6.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抛开个体差异与内容情节因素看,VR终端使用过程中导致眩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太大以致于为人体察觉。现在来看,很难做到将这种差异降低至人体察觉不到的程度。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质量、延迟与环境感知不一致。


图像质量包括图像色彩饱和度、亮度与真实世界有差异;图像分辨率太低。业界有观点认为,VR显示及内容需达到1000PPI,才能不为普通人所察觉。延迟主要在信号传递与显示环节产生。这种延迟,理论上可以降至19MS,这种状态下眩晕感被降到最低,但并非消失。


环境感知不一致包括运动与视觉感知不一致,尤其在虚拟世界上下楼梯过程中,个别用户甚至晕倒。还有冷暖干湿不一致、气味不一致等。


目前普遍认为,图像和延迟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技术也在持续提升中。


VR产业链现状


目前完整的VR产业链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已经初显雏形。整个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上游元器件与软硬件技术层,中游的品牌厂商、内容分发平台和下游的分销渠道、垂直行业应用、用户原创内容的设备与平台。


VR产业链构成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7.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参与者方面,核心元器件,处理器话语权仍由高通、英伟达等传统巨头牢牢把持,国内有全志科技积极布局。屏幕方面,三星的AMOLED具有领先优势。整机方面,国际三巨头索尼、FACEBOOK、HTC掌握核心技术,下游的分销渠道环节,目前还比较薄弱,主要还是依赖电商销售,线下在部分数码店、体验点或主题公园也有销售。


内容制作与提供商方面,国内积极布局内容制作的有兰亭数字、TVR时光机等,一些传统内容巨头也多是通过投资创业公司对这一领域积极布局的;内容分发平台,主要是传统视频网站,如优酷、YOUTUBE等;内容应用方面,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内容拍摄工具的理光、提供视频直播的NEXTVR等。


奥维云网(AVC)对VR产业上下游进行过一次相对系统的访谈,并把深访的内容定性地转化为数字,搭建了VR产业链发展成熟度评分模型,据此我们对产业发展现状做评估,结果显示,尽管在硬件产品和内容方面,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短板却在于零售渠道方面。


作为极度依赖体验的品类,传统零售渠道业态在满足用户体验方面似乎并无显著突破。如今消费者体验产品,多是通过行业垂直应用渠道实现的。


这也正是我们对百度指数中VR关键词指数值出现阶段性下降原因的理解之一:我们认为,VR热已经迎来了第一次阶段性降温。降温的原因在于在产品与内容概念热之后,有足够优秀体验的产品迟迟没有走到让消费者触手可及的位置,阻碍了概念热向体验热过度的过程,最终体现在了VR热度下降这个现象上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要让VR热再现,亟待突破的短板在渠道。


渠道变革迫在眉睫,万众瞩目。奥维云网(AVC)认为,下一轮渠道变革将呈现一个价值三个特点:一个价值:以为消费者与产品见面提供场景支撑为核心价值,以此为核心价值的渠道变革过程,最终可能表现在三个趋势上:


1.渠道实体化整为零接近消费者:这表现在会有更多为价格敏感度低、在消费者身边开的便利店、社区店。


2.渠道对所售产品使用场景的全感官重构,这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VR技术助力:比如在商场里的VR体验馆体验消费完毕后,现场购买一款廉价的VR设备;又比如,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之前,使用VR产品提前体验目的地一些项目;这当然也包括在看《奔跑吧兄弟》时,用手机刷屏幕买演员戴的同款手环,甚至未来的海底捞送酱的故事,也会演变成在海底捞刷二维码买酱这么一个业态。因为上述三个消费场景中,渠道方都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了使用产品时的场景的全感官重构。


3.第三个特点我们归结为对实体门店的大数据协同支撑体系。渠道的线上线下,商用市场与消费市场等边界将消融。VR行业呼唤这样的渠道变革。


奥维云网(AVC)对710名消费者做了一次探索性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5%的受访者听说过VR,在这当中,实际买过的有36%。更需关注的是,接受该调研的群体是一线城市上班族,样本涉及互联网、旅游、电影、游戏等与VR强相关的几个行业。基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这一轮的VR热并没有使产品太深地渗透到有关垂直领域,它的遗产是对消费者的教育。


奥维云网(AVC)调研发现,从某些工厂批发白牌移动VR产品成本可低至9.9元,依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工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包装等服务。这些产品多出自有限的几种方案,来自同一批工厂,导致产品设计同质化极为严重。


而从零售量排名来看,这些品牌占据零售销量TOP20品牌的18席,可谓是完美演绎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经典桥段。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移动VR这一细分市场将先于PC VR和VR一体机迎来“大洗牌”,品牌厂商只有在践行“工匠精神”基础之上,找准市场定位,依靠品牌突出重围,才有望成长为这一行业的领头羊。


在新世界释放潜能,弯道超车


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本土企业逐鹿VR要重视中国在垂直应用领域和内容领域的潜能,因势利导发展自己,最终成为行业利润的主要贡献者,实现弯道超车。


VR是典型的平台型产品,内容最终将成为行业利润的主要贡献者


不同产业类型对创新原型依赖程度不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产业更偏重于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知识积累之下的创新,也就是理论知识的创造;而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产业更偏重于效率和市场洞察方面的创新。奥维云网(AVC)把消费级硬件产品划分为了工具型、平台型、功能型和装饰型产品。驱动不同类型品类所属产业进步的创新能力类型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们暂且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原型定义为技术能力,将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创新原型定义为市场能力。平台型产品是内容的载体。它的核心特质是,如果没有内容,硬件产品往往难以发挥其核心使用价值。电视、收音机等都属于平台型产品。以电视产业为例,不需搜集统计数字,全球电视广告、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等利润与全球彩电硬件利润相比,可谓是存在天壤之别。


奥维云网(AVC)硬件产品划分模型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7.webp (1).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平台型产品所属行业,初期往往是科学研究驱动,即技术能力驱动的。在电视发展早期,RCA、汤姆逊凭借大量专利,牢牢掌控电视产业链的战略控制点。渐渐的,技术得以普及,时至今日,电视业已经成为客户中心与效率驱动,即市场能力驱动的产业。


奥维云网(AVC)行业发展驱动力演进模型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8.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VR是典型的平台型产品,最终,内容与应用的利润贡献率将超过硬件。


中国VR产业发展环境


我国的VR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来看是积极的。


首先,政治方面,十三五规划提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将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纳入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说法的内涵非常丰富,读者可自行研读政府有关报告的原文加以了解,在此不做展开。


十三五规划还提出了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并且提出了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管控原则,对于常触红线的外资巨头而言,就意味着政策壁垒将持续存在。


经济方面,包括人们老生常谈的几个关键词,增速放缓、中等收入陷阱、共享经济。在诸多经济因素之中,不得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文化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正在从经济边缘走向核心。它在中国GDP中贡献的比重在持续加大。


社会方面,我国有全球主要的人口基数,这就意味着全球主要的劳动力人口和消费群体;我国城乡差异巨大,乡村持续快速地走向城镇化;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还有需要特别关注的苗头,就是全球范围的“民粹主义”兴起。从美国、台湾、日本、到香港正在悄然变得越来越激进。包括中国本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也在弱化,从造航母到填岛礁,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再到中国梦。全世界都变得越来越雄心勃勃。各个地区政策变得激进,一方面为全球VR产业带去了更多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最后,技术方面,目前上游领先厂商都为了VR专门提供了芯片优化方案;中国有全世界领先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远远大于其他经济体,有统计显示,中国供应商数是日本的5倍;目前VR核心技术为外资巨头掌握着。


中国VR市场发展环境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9.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本土企业在VR行业实现弯道超车是大概率事件


以本土企业的视角审视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本土企业进军VR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10.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由于VR长远来看将会是强政策管控型的产业,对政策的理解成为了本土企业抵御外资企业的一道天然屏障。本土企业对当地市场需求的敏感也远非外资企业所及。


劣势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与国际动辄千亿美元以上巨头的规模相比,本土企业规模小,多为创业公司,研发资金有限,还不得不在研发的同时关注经营状况,企业在生死线上疲于奔命。外部机会方面,坐拥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和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低廉的人工成本。最后是技术方面,科学研究基础薄弱,国际巨头通过科学研究能力牢牢掌控着产业的战略控制点,国内厂商总体上处于被动地位。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制造业革命使得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优势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本土企业面临的障碍是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落后。


庆幸的是,研究表明,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产业的成功对发明创造的依赖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尽管我们的科研落后,但是中国企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事实上,我国企业已经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产业建立了优势,取得了成就。


基于上述认识,奥维云网(AVC)认为,本土企业可通过发挥客户中心与效率驱动即市场能力切入VR产业,从行业垂直应用开始,经历依靠硬件销售赚取低利,最终走向依靠内容制作与运营赚取高额利润,在科学研究与专利方面不占优势的基础之上实现获利上的弯道超车。


本土企业应释放两大领域潜能,实现弯道超车


具体而言,本土企业应在两大领域释放潜能,实现弯道超车。第一,发展垂直领域应用;第二,壮大内容产业。依托极富活力的市场,深耕垂直领域,持续有利可图。


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深耕行业垂直应用领域,目前来看存在四个主要障碍:硬件不掌握核心技术、对细分行业理解不够、技术能力不足和行业规范、标准的缺失。


1.硬件不掌握核心技术——由于目前VR头戴终端大批核心技术为OCULUS、HTC和SONY等国际巨头把持,在将VR技术应用于各个垂直领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硬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这将直接增加企业购置设备的成本。


2.对细分行业理解不够——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即懂行业又懂VR的人才匮乏。导致VR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发成本增加,包括需求沟通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3.技术能力不足——VR技术解决方案难以完美解决行业客户痛点。比如:民航领域高价高端飞行模拟器在国内依然有稳定需求;房地产行业的VR样板房受技术能力所限,所示效果还难以与交房时的实际效果媲美,还不能作为条款写入购房合同。


4.行业通行标准的缺失——行业合作标准缺失、成果评价与付费标准缺失、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比如房地产行业,多位业内人士在表示与房企沟通面临缺乏项目合作的标准流程,严重拖累项目效率。


基于上述四项障碍,要在行业垂直应用领域释放潜能,需要关注四个关键点:行业聚焦、做行业+VR而不是VR+行业、持续提升服务技术、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


1.行业聚焦——由于目前国内VR行业垂直应用企业多为创业公司,资本和技术实力有限,奥维云网(AVC)据此建议创业公司应聚焦具体的细分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深入研究行业。


2.做行业+VR而非VR+行业——VR是典型的平台型产品,长远来看,VR行业的最大利润将来自于VR所助力的行业。深耕行业垂直应用,应树立从行业汲取营养、赚取利润的意识,认清行业利润的来源是行业而非VR本身,进而才能更好地以行业应用需求为中心,开发出符合行业应用场景的VR解决方案。


3.持续提升服务技术——VR行业刚刚起步,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是难得的技术积累的机会窗口。企业应践行工匠精神,着力于技术能力的积累,迎接即将来临的激烈竞争。


4.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行业各项标准的缺失,给早期进入垂直应用市场的企业市场开拓、业务合作和回款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困难,企业间应加强协同,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才能有效释放行业发展的潜能。


除此之外,对于深耕行业垂直应用领域的公司而言,还需特别关注自身能力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奥维云网(AVC)整理了典型垂直应用领域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10大典型垂直应用领域对企业核心能力要求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11.webp.jpg

资料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圆点数量与对该项核心能力的要求强度成正相关。


基于上述认识,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对于众多初创公司而言,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房地产、旅游、VR体验店等垂直领域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或将率先爆发。


奥维云网(AVC)认为,乘互联网之东风,充分发挥市场能力,不失时机地做大做强VR内容产业,是中国VR产业弯道超车的致胜之策。


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内容产业中具有强大实力,且消费者对内容产业的旺盛需求。发展VR内容产业也面临诸多的利好条件。比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必然伴随有关政策资源的支持;政府对共享经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有望激活一个全球规模绝对领先的内容生产群体;还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利好条件,那就是坚持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监管原则,这也必将帮助本土企业在政策上构筑一道天然壁垒。


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企业进军内容产业,激活庞大的用户群体是成功的关键。当下来看,应在三个方面做好积累。


1.建立与用户互动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发展与用户共栖共生的关系。比如,暴风魔镜等线上用户社区,为企业与用户的沟通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一方面,中国企业短期内不至于直面FACEBOOK等国际巨头的挑战,应狠抓机遇壮大自己。


2.应鼓励用户创造内容(UGC-PGC),让更多UGC向PGC转化。VR内容将不可避免地经历先积累量,之后涌现出精品内容的发展过程。现阶段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激活用户创造内容的积极性,让VR内容从数量上出现持续的增长。


3.企业应着力为用户创造内容提供便利。奥维云网(AVC)基于用户访谈分析认为,为用户提供廉价、高效、低门槛的内容制作软硬件工具,可有效提升用户制作内容的积极性。


长期来看,内容市场的繁盛依然要靠专业机构精心打造的专业内容支撑。内容产业利润的大头最终一定会为专业巨头所掌握,内容产业将遵循1:9法则,走进内容为王的时代。而专业级内容制作与运营的发展,还难以看清方向。


本土企业面临的历史机遇窗口


本土企业面临诸多机会,然而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行业发展节奏的把握是企业死生之大事,不得不察。回首过往,索尼和世嘉在上个世纪推出的VR头戴终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最后都悄然而逝。谷歌眼镜项目的失利,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因此,奥维云网(AVC)整理了本土企业弯道超车路线图。


本土企业弯道超车路径规划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12.webp.jpg

资料来源:互联网,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整理


奥维云网(AVC)认为,对进入领域的时机选择要依据自身资源和市场需求而定,企业应在时机来时,乘风而起,做风口上的猪;时机过去前,就要捕捉下一个机遇,从而在不同机会窗口间平滑过渡。


具体而言,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2016年的机会主要在于垂直领域的市场,就是拿人家已经做好的头盔,基于某个细分领域,做深度绑定的服务。2018年之后,本土硬件制造企业将迎来历史机遇期。参考“VR原住民”的概念,我们将鉴证消费级VR市场爆发的一代人称之为“VR移民”。我们判断,内容产业的爆发,要等到2020年以后,我们的“VR移民”对VR内容无论在数量还是专业级内容的质量方面,都有了系统积累,“VR原住民”群体逐渐参与进来之后,才会迎来内容的全面爆发。


奥维云网(AVC)认为,VR硬件产业链的战略控制点将长期为外资掌握,并将贡献过半硬件利润;而低端硬件生产与销售,在2023年后将趋于成熟,规模增速放缓;内容生产与分销,将由缓慢发展逐步迎来爆发式增长,最终贡献产业的利润的比例。


2016-2018年中国VR终端零售市场预测


最后,按照惯例,基于行业访谈和奥维云网(AVC)线上零售监测数据,我们对中国VR头戴终端零售市场规模进行了定性预测。


2016-2018年中国VR终端零售市场预测

2016 H1 VR行业发展回顾及弯道超车策略探析 13.webp.jpg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智能硬件大数据事业群全渠道预测   单位:万部


2016年,全年销量640万部,其中600万来自于移动VR。之后PC VR、VR一体机将缓慢增长,到2018年,全年零售量将达1220万部,同样是移动VR占1000万部,PC VR占120万部,VR一体机占100万部。


对于三种产品形态的发展路径,暂时还难以断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目前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供给侧,而对于用户侧需求的研究,面临着规模有限、分布分散等客观困难,我们的研究深度还相对不够。


单从供给侧掌握的信息分析,奥维云网(AVC)认为,VR将不以固定形式广泛分布,依附于其所在的行业而长期存在。


短期来看,尽管存在诸多乱象,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奥维云网(AVC)依然看好移动VR这一细分市场。


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手机和VR两大行业还将进一步从资本、技术、人才甚至渠道全方位融合。巨大的潜在用户规模、成熟并不断提升的硬件基础、生产工艺和成本的持续改善以及在远方等待着全行业的,日趋富裕、挑剔、理性的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崛起等诸多因素,使得如今正处在价格、品牌混战之中的移动VR市场不论当前还是以后,都有利可图。


中期而言,奥维云网(AVC)看好VR一体机作为过渡性产品的阶段性机会。奥维云网(AVC)分析认为,在无线物联标准没有实现突破之前,VR一体机将是追求移动性和高性能用户的最佳选择。与VR相比,AR产品的应用场景将更依赖于终端的可移动使用的特性。AR产品的应用场景可能包括大街上、公交车上、甚至商场中,很多大范围移动的场所都有AR的“用武之地”。基于此,奥维云网(AVC)认为,VR一体机的发展将推动AR设备的成熟,对于有意在未来进入AR头显市场的VR企业而言,现阶段布局VR一体机无疑是划算的选择。


长期而言,奥维云网(AVC)看好PCVR。结合行业深访,奥维云网(AVC)认为,囿于VR定义中“与世隔绝”的特质,该品类的应用场景更多会局限在室内等固定空间,而非向AR那样适合在多个公共场合移动使用。因此,我们认为VR产品的移动性是有限空间、特定场所的移动性。随着无线互联标准的升级,在有限空间高速传输数据的协议的问世指日可待,待那时,PCVR将获得VR一体机同样的便携性,而基于PC所提供的体验却是VR一体机所难以企及的。基于此,奥维云网(AVC)看好PCVR在VR市场的远期机会。


目前的VR行业正经历着无序疯长的阶段。身处其中的我们,应理性看待,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悲观。让我们共同鉴证VR行业在百舸争流中涌现出更多经典产品和应用,伴随我们从一个新视界,走进一个新世界。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